别让用药变“毒”药,这些安全用药常识必须掌握!
发布时间:2025-02-09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点击:2543
一、用药前必知常识
(一)了解药品基本信息
当我们拿到一种药品时,首先要看清它的名称,一般药品有通用名、商品名等。通用名是药品的法定名称,就像一个人的大名,全球通用,能精准指向药物成分,比如“对乙酰氨基酚”,无论哪个药厂生产,只要成分是它,通用名就相同。商品名呢,则是药厂为自家产品取的“小名”,用于品牌推广,像“泰诺林”“百服宁”,它们的通用名其实都是“对乙酰氨基酚”。大家用药时一定要认准通用名,避免重复用药,不然身体可吃不消。再就是功效主治,这好比药品的“职责说明书”,明确告知我们它能治啥病,可别病急乱投医,用错药。还有剂型规格,是片剂、胶囊,还是口服液,一片/粒/支含多少剂量,都得心里有数,这关系到用药量的精准把控,多一点少一点都可能影响疗效,甚至带来危害。
(二)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
处方药,名字里就带着股“严谨劲儿”,它必须凭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、使用,像抗生素、部分降压药等。这类药通常***性强、风险高,自行乱用容易出问题,必须在医生***诊断、指导下,按方服用。而非处方药,简称OTC,相对“亲民”些,不需要医生处方,咱们可以自行判断购买,像常见的感冒药、退烧药、创可贴等。它又分甲类(红OTC)和乙类(绿OTC),乙类安全性更高,在超市、宾馆等地也可能买到。不过,即便是非处方药,使用前也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,有疑问找药师咨询,可别小瞧它,随意超量、长期服用,也会惹麻烦上身。
(三)关注药品有效期与储存条件
有效期是药品的“保质期”,关乎药效与安全。识别有效期有窍门,常见标注有“有效期至XX年XX月XX日”,这种直接明了,到日子就不能用了;还有“失效期XX年XX月”,意味着该月1日起失效;若只标有效期几年,结合生产日期(一般在包装上有批号,按批号规则可推算)就能算出。药品储存条件也不容忽视,大多需避光、防潮、防高温。像胰岛素得放冰箱冷藏(2 - 8℃),常温易失效;而糖浆剂、眼药水开封后要尽快用完,存放过久易变质。家里备个小药箱是个好习惯,但别一股脑全扔进去,按要求分类存放,定期清理过期药,才能保证药效“在线”,守护用药安全。
二、不同人群用药注意事项
(一)儿童用药
孩子不是“小大人”,儿童身体代谢能力和成人有较大差距,用药绝不能简单按成人量折算。很多药物是根据儿童年龄、体重细分剂量的,像布洛芬混悬液,不同年龄段、体重的孩子用量不同,务必精准计算。给孩子喂药也是个技术活,要选择合适剂型,婴幼儿宜选糖浆、冲剂,片剂可研碎。喂药时营造舒适环境,让孩子侧卧或半坐,一岁以下用滴管,一岁以上用小勺,从靠近下牙一侧送药,观察到吞咽再取出小勺,避免呛咳。若孩子抗拒,别强行灌药,以免引发危险,可尝试诱导法,比如夸孩子勇敢,或给予小奖励,让吃药变得没那么可怕。
(二)老年人用药
随着年龄增长,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,药物代谢、排泄变慢,用药更需谨慎。一方面,用药剂量通常要调整,一般 60 - 80 岁老人用成人量的 4/5,80 岁以上用 1/2 左右,还得根据肝肾功能指标微调。另一方面,精简用药种类,尽量控制在 5 种以内,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。很多老年人患慢性病需长期服药,像降压药、降糖药,服药期间要特别注意防跌倒,因为部分药物可能引发头晕、低血压等。用药后 1 小时内尽量不外出,起身、行走动作放缓,家人也要多留意。同时,定期监测肝肾功能、血压、血糖等指标,一旦出现异常或不适,及时就医,让医生调整用药方案。
(三)孕妇与哺乳期女性用药
孕期和哺乳期是特殊时期,妈妈用药关乎宝宝健康,必须慎之又慎。孕期前 3 个月是胎儿器官发育关键期,像抗肿瘤药、四环素类抗生素、激素类等致畸风险高的药物严禁使用;孕中后期,用药也可能影响胎儿大脑、神经发育,使用任何药物都要先咨询医生。哺乳期同样不能大意,抗生素中的四环素、氯霉素,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,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,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,损害宝宝健康,应禁用。若妈妈生病必须用药,优先选择对宝宝影响小的,比如哺乳期可用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(不过敏前提下),用药后密切观察宝宝有无异常,如皮疹、嗜睡、腹泻等,有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,调整用药。
三、常见药物使用误区剖析
(一)抗生素滥用
抗生素,堪称医学界的“杀菌利器”,它能精准打击细菌,像青霉素问世后,曾让肺炎、败血症等致命细菌感染不再是“绝症”。但如今,抗生素滥用却成了大问题。不少人一感冒、嗓子疼,就自行吃抗生素,觉得“消炎杀菌,好得快”,实则大错特错。大部分感冒由病毒引发,抗生素对病毒无能为力,滥用只会徒增身体负担。滥用抗生素危害极大,一方面,它会催生“超级细菌”,使细菌耐药性增强,当真正遭遇细菌感染时,药物可能失效,让感染失控;另一方面,还会破坏人体自身菌群平衡,引发腹泻、真菌感染等。判断是否需用抗生素,关键看有无细菌感染迹象,如血常规显示白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升高,有黄痰、脓鼻涕,或医生诊断为细菌感染性疾病(如肺炎、中耳炎等),才是使用抗生素的“信号”,且务必遵医嘱按疗程、剂量服用,不可自行停药、换药。
(二)退烧药使用不当
退烧药是发热时的“救星”,但用错也会惹麻烦。首先要明确使用场景,一般来说,体温 38.5℃及以上,或伴有明显发热不适(如头痛、乏力、肌肉酸痛)时,可考虑使用。用药间隔常被忽视,多数退烧药需间隔 4 - 6 小时才能再次服用,24 小时内使用次数也有***,这是因为药物在体内代谢需时间,超频次服用会让药物在体内蓄积,损伤肝肾功能。比如对乙酰氨基酚,过量服用易引发肝衰竭。还要注意,不能同时服用多种含相同成分的退烧药,以防剂量叠加。特殊人群如儿童、孕妇、老人,用药更要谨慎,儿童尽量选儿童剂型,按体重精准用药;孕妇、老人用药前先咨询医生,调整剂量,确保安全退烧。
(三)中药使用误区
在很多人观念里,中药“天然无副作用”,能“有病治病,无病强身”,于是长期自行服用滋补中药,或用中药材煲汤养生。实则不然,中药也是药,“是药三分毒”,像关木通含马兜铃酸,曾导致许多人肾损伤。使用中药,辨证论治是核心,不同体质、病症,用药大不同。比如人参大补元气,但体质壮实、热性体质之人服用,易上火、流鼻血;再如感冒,分风寒、风热等多种证型,用药错了,病情反而加重。此外,服用中药时别随意加糖、加药,以免改变药性,影响疗效。用药期间,还得关注不良反应,若出现恶心、呕吐、皮疹等不适,及时停药就医,别让中药“好心办坏事”。
四、正确的服药方法
(一)服药时间有讲究
不同药物有其“专属”服药时间,这和药效、肠胃吸收息息相关。空腹服药,一般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,像驱虫药、盐类泻药,空腹能让药物迅速入肠,发挥作用;部分肠溶片,如奥美拉唑肠溶片,空腹服用可避免在胃酸中崩解,确保在肠道精准起效。饭前服药,多是饭前15 - 30分钟,促胃肠动力药(如多潘立酮)、胃黏膜保护剂(如硫糖铝)在此刻“登场”,前者助力胃肠蠕动,后者提前在胃壁“站岗”,保护胃黏膜。饭后服药,通常饭后15 - 30分钟,适用于对肠胃刺激大的药物,像非甾体抗炎药(布洛芬、阿司匹林)、部分抗生素(如甲硝唑),食物可当“缓冲垫”,减轻刺激。睡前服药,大约睡前15 - 30分钟,安眠药(如艾司***)、部分降脂药(如他汀类)遵循此规律,前者助眠,后者顺应人体夜间胆固醇合成高峰,精准“打击”血脂。大家务必看清说明书或遵医嘱,找准服药“黄金时间”。
(二)服药姿势与饮水量
服药姿势也藏着大学问,多数情况下,站立或端坐服药***佳,尤其是大药片、胶囊。想象一下,直立时食管如顺畅“滑梯”,药物能快速滑入胃中;若躺着服药,药物易在食管“逗留”,黏附食管壁,可能引发炎症、溃疡,像阿仑膦酸钠片,不仅要站着服,还得保持上身直立半小时以上,确保药物“一路畅通”抵达胃部。饮水量同样不可小觑,多数药物需用 100 - 200ml 水送服,充足水分能加速药物溶解、崩解,促进吸收,还可助力药物通过食管,减少损伤。但也有例外,像止咳糖浆,服用后不宜立即大量饮水,以免稀释药物,影响止咳效果,稍润润喉即可;而服用某些磺胺类药物,需多喝水,防止药物在尿路结晶,损害肾脏。总之,细节关乎药效,这些服药“小讲究”一定要牢记!
五、药物联用禁忌
(一)中西药联用风险
中西药联用在生活中并不少见,不少人觉得“双管齐下”疗效更好,实则暗藏风险。就拿常见的感冒药来说,很多复方感冒药本就含有对乙酰氨基酚、氯苯那敏等西药成分,能解热镇痛、缓解鼻塞流涕。要是再自行搭配银翘解毒片、感冒清热冲剂等中成药,却没留意其中也含类似成分,就极易造成重复用药,使某一成分剂量远超安全量,大大增加肝肾负担,引发肝损伤、肾毒性等严重后果。所以,联用中西药前,务必看清成分表,若拿不准,咨询医生或药师才是明智之举,别让“好心”的联用变成健康“杀手”。
(二)不同西药间的相互作用
西药之间“相处”也有讲究,胡乱联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。像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,若与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、阿司匹林)联用,后者会干扰降压药药效,导致血压控制不佳;抗凝药华法林,遇上维生素 K、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(菠菜、西兰花等)或某些抗生素,抗凝作用会改变,可能引发异常出血或血栓风险。还有,降糖药与某些利尿剂合用,易引发低血糖。用药前,一定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,包括保健品、维生素等,让医生权衡利弊,调整用药方案,避开联用“雷区”,保障用药安全。
六、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
俗话说“是药三分毒”,即便遵医嘱用药,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。首先得学会识别常见不良反应,像胃肠道反应,服药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很多抗生素(如阿奇霉素)、非甾体抗炎药容易引发;还有过敏反应,轻者皮肤起疹、瘙痒、发红,重者呼吸困难、心慌、休克,使用青霉素、头孢类药物前常需皮试来预防严重过敏。一旦用药后感觉不适,千万别慌。若不良反应轻微,如轻微头晕、口干,身体尚能耐受,可先停药观察,多数情况下症状会逐渐减轻、消失。此时要多休息、多喝水,加速药物排泄。但如果不良反应严重,像心慌、气促、剧烈呕吐、高热、皮肤大面积红疹等,务必立即停药,呼叫急救120,送往医院紧急救治。就医时带上所用药品及包装,方便医生快速判断病因,调整治疗方案,守护生命健康防线。
七、日常用药管理小贴士
日常用药管理也有不少小窍门,能帮我们更好地保障用药安全。首先,定期整理药箱是关键,建议每三个月来一次“大检查”,查看药品有效期、外观有无变化,像片剂变色、胶囊变软、糖浆浑浊,出现这些情况,药品可能变质,得果断丢弃。药品分类存放很重要,内服药、外用药分开放,儿童药、成人药做好标记,避免慌乱中拿错。不妨准备个小本子,记录用药信息,包括药名、剂量、服用时间、疗效反馈等,复诊或咨询医生时,这可是“得力助手”,能让医生快速了解用药情况。如今,线上线下都有丰富的医疗资源,很多医院有用药咨询窗口,药师会耐心解答疑问;还有线上药学门诊,足不出户就能咨询***药师。大家千万别嫌麻烦,多问一句,可能就少一分用药风险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从安全用药的每一个细节做起!